易经中隐藏的天地奥秘 易经中隐藏的天地奥秘有哪些

星座周易2024-01-31 00:06:03未知

易经中隐藏的天地奥秘 易经中隐藏的天地奥秘有哪些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上,有一本古老且神秘的古籍不得不提,那便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与“大道正源”的《周易》。


但其实,早在《周易》出现前,殷商便已经有了四千三百言的《归藏易》。而早在《归藏易》出现前,传说中的夏朝也有了文字更为详实,浩浩八万言的《连山易》。这便是“三易”的由来,但两汉年间《连山易》与《归藏易》失佚,《周易》独存,故后世将《周易》误解为易经文化的全部。


梨花今天要做的便是从仅存的《周易》中,为大家揭示时空中的隐藏秘密,与古圣伏羲仰观天文的神奇所得。


首先我们要感谢孔子,因为春秋时期创办私学风口的最大成功者孔子,为了能够把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不遗余力地整理、删定了六套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便包括注释《周易》的十本工具书——《系辞传》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史称《十翼》或《易传》。


但您千万不要认为“六经”的作者是孔子,先不说孔子删定的“六经”大多失佚,就是春秋时期的“六经”原著,也没有一本是孔子本人所著。但却都经过孔子的整理与删定。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删述六经”?因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王朝后,原有的西周礼制也随之土崩瓦解,导致大量的士人阶层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保障。如负责誊抄竹简的守藏官吏。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便出现了创办私学,自谋生路的社会风气。但那时候并没有统一教材,失业的士人们均自己擅长什么,便教什么。诸子百家由此产生。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曾列举过儒、道、法、墨、名,农家,杂家,小说家,阴阳家,纵横家的分别与由来。认为,儒家出自司徒等治世官吏,故熟识六经,意于仁义;道家出自秉笔直书,清虚自守的史官。故明兴衰之道,处世之由;阴阳家出自记录天象的羲和之官,故能历象日月,敬授民时;法家出自辅助礼制施行的赏罚理官,故知赏罚之理,序民之道;墨家出自清庙之守的殿堂武士,故敬老佑幼,团结兼爱;杂家出自议官……农家出自农稷之官……小说家出自稗官,即乡间小吏。


有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的,建议阅读已故哲学大师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等著作。


而梨花想要表达的是,诸子百家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早在周懿王不勘西戎之扰,第一次东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的时候,西周社会的动荡便已经开始。因为贵族可以远走避祸,但土地却带不走,土地上赖以生存的官吏、士人、百姓更加带不走。于是数次的东迁行为,导致大量的官吏与士人失业,致使原本被西周贵族阶层掌握的知识与技艺,也逐步流向社会。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那么易经文化的真正源头在哪里?在传说中的华胥古国,上古伏羲氏。


与传说中的伟大人物一样,伏羲氏的出生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伏羲的母亲去到一个名为“雷泽”的地方游玩(据《山海经》考证,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境内),见到了一连串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着脚印跟了过去……之后便有了身孕,并于十二年后生下一个蛇躯、鳞身、人首、龙角的怪异男孩儿,取名伏羲。也正是这个怪异男孩儿,日后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等观察自然的方法,开创了神秘莫测的上古易经文化。


孔子删定的《系辞·下传》中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翻译过来是说,古时的伏羲氏治理天下,仰头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现象,俯身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法则。并研究形如鸟兽的奇怪文字,与世间万物的相宜关联,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创造出了八卦,同时领悟了天地高尚的运行品德,与区别万物性质的分类方法。


而现代人对《系辞·下传》此段记载的误解,主要是将“观鸟兽之文”,误解为观察鸟兽身上的羽毛与纹路。但其实,“观鸟兽之文”很可能是说,观察、研究形如鸟兽的奇怪文字,如黄河中出土的龙马背图,与其他象形文字。


相传伏羲氏时期,黄河里浮出一匹龙马,背图呈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就是“河图”,伏羲氏依“河图”画出八卦,易经文化也由此产生。


但“太极”“河图”“洛书”的真实面貌,在华夏文化史上曾经失佚过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著名道学家陈抟游峨眉山期间,拜民间一位不知名的麻衣道者为师,才有幸重得“上古三图”。而梨花将为大家讲述的,便是“河图”“洛书”的源头,上古易学的真正基础,大道至简的“太极图”。


您也肯定想不到,曾经乃至现今依然被很多人视作迷信的“太极图”,源于仰观天文的自然现象观察。而观察的方法,就隐藏在被无数国人视作迷信的《说卦传》中。


《说卦传》记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翻译过来是说,昔日圣人伏羲创建易经文化时,深感上古传承的神奇与明智,便创造出用以计数的著法,以天数三与地数两作为依据,观察阴阳的变化,创造出“卦”这种推演自然变化的方法。


但此处的“卦”指占卜,指预测未来的多种方法,范围及其广泛,因此古人手拿长短不一的草棍(著),都可以起卦占卜。


所以验证此段的论述重点,并不在于深究“八卦”的神奇。而在于解析“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象数使用方法。


“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记载之前,已说得非常明白,古圣伏羲深感上古传承的神奇与明智,才创造出使用草棍计数的方法。这无疑说明,易经文化的真正出处远不是古人伏羲,至少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人类祖先伏羲。否则中国人不会有“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的双称谓。


梨花认为,“龙的传人”指明了我们的文化传承,“炎黄子孙”则指明了我们的血脉出处。两者并用,则很可能说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血脉,有不同的产生源头。所以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才将易学的产生年代推至距今三十万年之前,某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的神秘物种。


梨花虽然无法给出确凿的实事证据,但却可以阐明易经文化根源“太极图”与天文现象的关联。为您揭示隐藏在时空中的神奇奥秘。


首先,在先秦文化中“天”指上下四方,称“宇”。“地”指古往今来,为“宙”。所以近代的中国学者们,才将西来的“时空”一词,译为“宇宙”。


如此,明确了“天地”的所指“时空”后,“参指三,两指二”的基本数字规则也无需进行过多解释,“参天两地”无非是说,三个上下四方的数值,与两个古往今来的数值。即,三个空间数值与两个时间数值。因此,理解的难点在之后的“倚数”上。何谓“倚数”?


根据北宋数学家邵雍“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的论述分析,倚数应该指定义数字的分母。如数字9,便是在分母1的基础上定义而出。只不过力求简洁的现代数学在“任何数除以1,都得任何的数”公理下,将所有分母为1的运算都进行了简化。但若将此种简化行为,应用到现实层面,便会带来一连串无法避免的复杂运算,尤其会混淆人类对现象观察的实事结论。比如某颗彗星在太阳系内的运动过程中,便存在着相对太阳、相对地球、相对火星、相对金星、相对土星……等完全不同的速度定义。并且每一种定义的结果,人类都无法完全判别它们的是非对错,毕竟它们使用着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分母,不同的数字定义标准。


如此,在明确了“倚数”即是“分母”后,通过天文观测可以得出,地球距离绕心点太阳的平均空间距离,约等于1.49598亿公里。而绕心点同为太阳的火星,距离太阳的平均空间距离约等于2.2794亿公里。若以1.49598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火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将被倚数为1.5236……(2.2794÷1.49598≈1.5236……)。至此,寓意上下四方的天之数,便完成了倚数换算的过程,同时这种方法,也是现代天文学用以定义“天文单位”的使用方法。


附“太阳系八大行星天文单位图表”如下:


之后便是对“地之数”,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消耗进行倚数换算。同样是以相同绕心点太阳作为倚数换算的起点,通过天文观察得出,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为365.25天。而火星环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686.97天。若以“365.25/天”作为倚数分母,火星环绕太阳一周所需消耗时间将被大约倚数为1.8808……(686.97÷365.25≈1.8808……)。


附“太阳八大行星公转周期表”如下:


如此,将火星的三个天之数,既三个火星天文单位“1.5236……Au”,以乘积的方式相连接(1.5236×1.5236×1.5236);两个地之数,两个以“年”作为单位的火星公转周期“1.8808……年”以乘积方式相连(1.8808×1.8808)。将神奇地发现,两者的比较结果完全相等:(1.5236×1.5236×1.5236)÷(1.8808×1.8808)≈1。


而此种自然现象,便是“太极三要”中的“中之性”。易经“阴阳平衡”理论取法天地的原型。


也就是说,太极文化的阴阳平衡特性,并非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凭空想象,而是传承自史前文明的智慧结晶。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之性”的论述比比皆是。如《中庸》所说的,天下之大本——中;《庄子·天地篇》论述的,天地互化的根本——均;《道德经》中提倡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守中。


不信您按照梨花的方法自己验证,看一看任意相同绕心点天体在运动过程中,展现出的“三天两地”数值,既天文单位Au的三次方,与以“年”作为单位的公转周期的两次方,是不是都相等?


例如木星:(5.203×5.203×5.203)÷(11.86×11.86)≈1。(注:木星轨道天文单位约等于5.203Au;木星公转周期约等于11.86年)。


还比如土星(9.54×9.54×9.54)÷(29.5×29.5)≈1。(注:土星轨道天文单位约等于9.54Au;土星公转周期约等于29.5年)。


海王星:(30×30×30)÷(164×164)≈1。(注:海王星轨道天文单位约等于30Au;海王星公转周期约等于164年)。


(可按照之前的两组附表进行验证)


但您一定想不到,崇尚自然的史前文明已将“自然象数”与“人文义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老子便是在“天行健”,时空的运行均衡、对等的观察现象基础上,才说出了“天长地久,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无私教诲。


那么如何证实天地不自生?简单,如同前文所示,按照“参天两地而倚数”的古老象数规则,观测天文现象便可知,时空中任何一点的空间与时间数值均对等、对称(比较结果相等)。


因此,熟知上古易学文化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后文强调(老子曾为周王室守藏室史,精通上古易学),古时圣贤效法天地大公无私,既对等、对称的运行形态,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大众的利益之后,所以才能受到大众的拥戴,立于众人之先(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无私的为大众奉献,所以才能精神永存(外其身而身存)。


也因此,中华历朝历代,都将“天下为公“视作天理,视作取法天地运行的大道之行!


这便是崇尚自然,取法天地的中华易经文化,但其中的“象数”部分失佚已久,梨花想做的便是将其恢复,虽然所获不多,但也忧心再次失佚,所以才写出来与诸位分享。


梨花同时也在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大学》等先秦古籍,若您同样有志复兴中华,可关注梨花的创作号,讨论斧正,共同进步。


在后续文章中,梨花还将为大家介绍四种循序渐进的天文算法,将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分享给诸位。同时也希望诸位能够明白,易经象数类似于现代数学,同样是循序渐进的系统学科。数学开始讲一加一,之后才是微积分。象数文化也同样如此,只有牢固掌握了对“太极三要”的理解与运用,才有可能将易学发扬光大。


但凭梨花多年的发文经验分析,此类文章的存活几率不会太长,至少会被限制推广。故恳请诸位审核人员能够高抬贵手,同时恳求观看文章的诸位能够分享、关注。


最后衷心感谢诸位的观看,祝各位平安、健康。下篇文章梨花将揭示天文现象中隐藏的“和之性”,即西学所说的统一性。

本文标签: 易经  梨花  孔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