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新身份明确(高福怎么了)

社会热点2024-03-12 13:51:37佚名

高福,新身份明确(高福怎么了)


撰文丨余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高福已有新身份。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微信公众号3月10日发布消息称,“为更好地践行我校通识教育理念,学校特别打造‘求是大讲堂’通识课程。第六课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主讲,主题为‘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高福已出任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

第六课简介为:

  • 通过介绍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历程、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中国抗击新冠的启示与思考,回答为什么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等。

校方资料显示,高福,浙江大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高福现任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高福1961年11月出生,今年63岁,山西应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5月,高福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2017年7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8年2月,高福被任命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7月26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干部大会。

国家疾控局党组决定:沈洪兵同志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党委常委(兼),高福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党委常委。

当时,高福在表态发言中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今后将继续为推动疾控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祝愿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中国疾控中心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2022年11月,人社部官网发布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免去高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高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

2019年9月,时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高福受聘浙江大学“讲座教授”。

他当时表示,浙大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希望通过本次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一起把公共卫生和教育工作做好,共同推动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2020年9月,浙江大学宣布筹备建设大健康学院,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健康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平台。

当时,浙江大学新闻网发布来自浙大新闻办的消息称,“据悉,浙江大学在两年前就开始谋划筹建大健康学院。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公共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浙江大学进一步思考一流大学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大健康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类健康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消息介绍称,浙江大学计划筹建的大健康学院,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引领未来的世界顶尖复合型大健康人才;同时,将加快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健康产业结合,以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借助科技力量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吴尊友疫情期间确诊胰腺癌 学生:他没有一天不在工作

“三年白头”的著名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走了。

2023年10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讣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吴尊友已身患胰腺癌两年多

红星新闻记者从吴尊友生前数位朋友处获悉,吴尊友已身患胰腺癌两年多。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短,五年生存率仅有5%左右,素有“癌王”之称。

有疾控系统官员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吴尊友的离开“是公卫领域的大损失”。

吴尊友的学生兼前同事、从事中国艾防事业的郭先生非常悲痛。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吴尊友没有一天不在工作,“都不记得他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好像他全部的时间都在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乃至患病期间,吴尊友也一直在常抓艾防工作,双线作战。

10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这样评价吴尊友:“是好同志,真正的流行病学家,是一个学者,我们应该学习他带病工作的革命精神。”

2021年年末,红星新闻曾专访吴尊友。他表示,中国的实践证明新冠疫情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防控措施到位。但对于新冠整体的流行趋势,在当时认识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

今年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接受央视专访曾回应“三年白头”

从2020年疫情开始时,吴尊友多次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2021年起,吴尊友经常隔一段时间才露面,他的头发变白和身材变化引起关注。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是在2023年2月9日。在这场发布会上,他作出一系列研判:近期再出现新一波疫情的可能性小,未来再出现全国短时间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小;未来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非常小,出现致病性加强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2023年2月9日,吴尊友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2023年,吴尊友当选了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向媒体介绍他准备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提案。

吴尊友在接受央视新闻《面对面》专访时曾回应“三年白头”:“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在这次采访中,吴尊友还回应了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之声。“作为专业人员,有的时候你得有这样一个胆识或者魄力去做这样决定,这样研判,这样能够把正确的信息及时告诉老百姓。”他指出,对于上述发布会上他对于疫情基本控制、全国短时间大规模流行不大可能发生的判断,有些受众听完了以后认为疫情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就是一种误解。



吴尊友的微博停留在2023年4月2日

而吴尊友微博的更新则停留在今年4月2日,他谈了科学戴口罩,从当时疫情背景出发,提出分场景的建议。他的微博上,此前一直发的都是和疫情防控以及艾滋病防控相关的内容,一直聚焦于他的专业和工作。

曾牵头组织设计实施

世界上最大规模艾滋病疫情哨点监测系统

尽管是新冠疫情期间被公众熟悉,但吴尊友此前一直从事的是艾滋病防控工作。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22年5月,吴尊友在第七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期间获颁纳尔逊·曼德拉健康促进奖。

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于安徽黄山。1980年,他参加高考,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吴尊友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1991年至1992年,吴尊友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尊友回国开始从事防控艾滋病工作。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资料,吴尊友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发现并报告单采浆献血员中出现艾滋病流行,提出了应急措施建议,避免了很多人因单采浆而感染艾滋病;提出检测发现感染者作为艾滋病防治首要策略,现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将科学引进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探索、形成并推广适合我国国情针对卖淫妇女、吸毒人群、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的干预方法;大规模推广美沙酮门诊、抗病毒治疗等成熟防治技术;探索推广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量化管理。

此外,他牵头组织设计并实施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艾滋病疫情哨点监测系统,设计并实施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涉及全国61个城市的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调查。

他曾深入接触卖淫妇女、吸毒人群等高危人群,以探索干预方法。中国疾控中心称,他将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理论与中国防治工作实践相结合,针对静脉吸毒人群、失足妇女、流动人口、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和性病等艾滋病高危和重点人群开展了大量的防治科学研究和现场实践工作。

2020年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吴尊友曾谈到,上个世纪做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的时候是自己工作“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告诉我,做这个工作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吴尊友当时这样说。

学生眼中的吴尊友:

他太累了,没有一天不在工作

吴尊友猝然离去后,他的学生兼前同事、从事中国艾防事业的郭先生非常悲痛。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脑子里全都是吴尊友工作的时候,都不记得他生活里是什么样子了,好像他全部的时间都在工作。“我们所有人的朋友圈都只有一句话,吴主任太累了。他没有一天不在工作,18号那天他还在工作。我们都知道他身体有多么不好,我们都以为他不会再参加会议,但他线上来。”

郭先生说,新冠疫情期间,乃至他患病期间,吴尊友也一直在常抓艾防工作,双线作战,“没有一个工作是落下的。”

郭先生还透露,吴尊友生病时,曾拒绝了学生的捐款。

“我现在干的所有工作都是沿着他的道路在走,他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带我们入门,一直在不断送着我们往前走,但突然带领的目标不见了。我们团队本来还想着怎么能让他带着我们做更多的事情。”郭先生说,现在对吴尊友最好的缅怀就是继续前进。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介绍自己的提案时,吴尊友曾说:“在传染病防控的领域应该后继有人。”

据中疾控资料,截至2021年11月,吴尊友指导已毕业博士19人、硕士69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生10人;合作培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的中国博士16人;作为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与UCLA和耶鲁大学合作培养赴美进修(一学年)中国访问学者114人;带教西部进修者64人,短期培训万余人次。还通过项目支持二级、三级培训的受训人员达3万多人。

传染病防控,必然会“后继有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