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青稞的故乡是指那曲地区)

三农助农2023-04-25 09:49:22未知

青稞(青稞的故乡是指那曲地区)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青稞

1.生长习性


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初生根一般5-6条,多的有7-8条。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营养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数目多少与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种子大而饱满,生活力强,其初生根数目较多,长出的幼苗也健壮。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饱满的种子,其产生的初生根数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时初生根入土深度可达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种初生根可达200cm左右。

青稞茎直立,空心茎。有若干节和节间组成,地上部分有4~8个节间,一般品种5个节间,矮杆品种一般3个节间,茎基部的节间短,愈上则愈长。茎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杆品种株高60~90cm。茎的直径2.5~4mm,茎包括主茎和分蘖茎。它们均由节和节间组成。茎节可分为地上茎节和地下茎节,地下茎一般有7~10个不生长的节间,密集在一起,形成分蘖节。地上茎节通常有4~8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杆。
成熟前期的青稞茎杆是直立的圆柱体,茎的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期变黄色,也有少数品种茎杆带紫色。茎节维管束密集,彼此交错,形成横隔,实心。茎下部的节间和上部节间大部分被叶鞘包围。
青稞的节间由下而上逐渐变长,茎基部第1、2节间是否短粗与其抗倒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栽培上应尽可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使其节间发育健壮,穗下部节间应适当拉长。茎壁厚度与抗倒伏也有一定关系,茎壁厚,弹性好茎杆重点下移,可提高抗倒伏能力。

青稞的叶厚而宽,叶色较淡,冬性和一些丰产品种,叶色较浓绿。叶着生在茎节上,每一完全的茎杆一般具有4~8片叶,最上面的一叶叫旗叶,青稞的叶依其形态与功能分为完全叶、不完全叶和变态叶三种。
青稞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般较宽,叶片含水量普遍比小麦叶片高。主茎叶片数因品种类型而异,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叶片数较多,春性品种较少。多数品种的叶片数在11~16片之间,主茎叶片数与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关系较大,肥水充足,主茎叶数增多。整地粗放或播种过深易导致出苗延缓,叶片数减少。

青稞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筒形,小穗着生在扁平的呈“Z”字型的穗轴上。穗轴通常由15~20个节片相连组成,每个节片弯曲处的隆起部分并列着生三个小穗,成三联小穗。每个小穗基部外面有2片护颖,是重要的分类性状。青稞的护颖细而长,不同品种的护颖宽度、绒毛和锯齿都是不同的。
小花有内颖和外颖各1片,外颖是凸形,比较宽圆,并且从侧面包围颖果,外颖端多有芒。内颖呈钝的龙骨形,一般较薄。小花内着生3个雄蕊和1个雌蕊,雌蕊具有二叉状羽毛状柱头和一个子房。在子房与外颖之间的基部有2片浆片。青稞开花是由浆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而实现的。
果实
在植物学上,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mm,宽2~3mm,形状有纺锤形、椭圆形、菱形、锥形等,青稞籽粒比皮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灰绿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青稞籽粒是由受精后的整个子房发育而成的,在生产上青稞的果实即为种子(籽粒)。种子由胚、胚乳和皮层三部分组成。胚部没有外胚叶,胚中已分化的叶原基有4片,胚乳中淀粉含量多,面筋成分少,籽粒含淀粉45%~70%,蛋白质8%~14%。

2.功效与作用

青稞,味咸,性平凉。补中益气。主脾胃气虚;四肢无力;大便稀溏。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 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3.地理分布

西藏联乡(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尼木(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普兰(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岗巴(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

4.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干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一定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5.营养价值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青稞在中国西北、华北及内蒙、西藏等地均有栽培,当地群众以之为粮、正如《药性考》中所言:“青稞形同大麦,皮薄面脆,西南人倚为正食。”也有学者认为,青稞麦不易消化,尤其是未熟透的青棵更难消化,多食会损伤消化功能,易致溃疡病。
性平、味咸,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B具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壮筋益力、除湿发汗的功效,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无所忌讳

本文标签: 青稞  标签  简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