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阳了”的这十天

社会热点2022-12-28 10:14:53未知

“都阳了”的这十天

期待闯过这艰难一关。

记者 | 黄祺

2022年12月26日深夜,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乙类乙管”,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还没有睡的网友们在朋友圈百感交集地评论:“三年了……”


12月27日,一位上海市民晒出自己的抗原检测结果

社会运转将逐渐回归日常状态,但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中国内地还处于高峰阶段。

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期待闯过这艰难一关后拥抱新的生活。

突然安静的城市

“这景象仿佛电视里看到的日本海啸——眼见海水向陆地涌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上海居民梅先生(化名)这样形容着正在经历的奥密克戎第一轮冲击波。

梅先生是一名商务人士,朋友圈里的朋友遍布天南海北。

12月初,北京的朋友纷纷晒出“两条杠”,大家描述的刀片嗓、浑身痛让他有点紧张。从12月的第二周开始,上海的朋友陆续阳了,只不过上海人似乎不太晒朋友圈,只有特别熟悉的朋友会私信各自“倒下”的消息。


2022年12月23日,北京市民在一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多米诺骨牌很快击中梅先生自己。12月12日白天他参加了一个会议,第二天,一起参会的同事通知他会场里有人发烧,叫他自己当心。到了傍晚,梅先生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嗓子有点痒,果然,晚上10点,平常还精神百倍加班的时间点上,梅先生觉得后背发凉,测体温——38.2度。接下去的几天,梅先生的太太、父亲、母亲,以两天一个的速度倒下,等平常负责烧饭的母亲倒下,梅先生自己已经退烧,正好可以起床做饭照顾家人。

梅先生经历的,可能是目前全国各地居民正在经历的过程。梅先生70岁的母亲感慨:“活了几十年,第一次看到家家户户发烧。”

数据也能证实这场“海啸”的存在。


资料图

2022年12月25日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目前浙江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浙江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左右。

山东青岛市卫生健康委12月23日公布,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24日及25日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

12月25日还有一条新闻:国家卫健委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奥密克戎对高龄老人和基础病患者的威胁,正在成为我们很多人亲眼所见的现实。近几日,不断有高龄知名人士感染新冠后去世的消息传出,他们本身比较脆弱的身体被奥密克戎压垮。

医疗系统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医院医护人员感染已达三分之二,症状缓解的医护人员坚持上岗,以保障患者基本的就医需求。


12月14日,上海居民打开某生鲜平台发现“运力不足”

12月26日前,感染后居家休息或者在家照顾家人的人们发现,网上买菜平台像封控期间一样出现了“运力不足”的提示,一些居民不得不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出门买菜购物。


疫情高峰更早到来的北京,电商运力不足的情况出现也更早

因为陆续感染病倒,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岗位减员的情况。网上段子说:“以前缺客户,现在缺员工。”


2022年12月19日,上海陆家嘴地铁站入口处,鲜有路人

上海地铁客流量真实地反映出社会运转明显降速。

上海地铁客运量工作日基本保持在每天900万人次以上。12月19日是周一,原本是上海交通最为繁忙的一天。但这一天上海地铁总客流为474.7万人次,此后一路下滑,到周五为274.6万人次,只有两周以前周五的五分之一。过去每年平安夜,不少上海人要出门过节,2021年12月24日地铁总客流是1229.8万人次,但今年的平安夜客流量只有180.0万人次。


资料图

乘客少了,车站员工也少了。乘客们发现,一些车站原本三个人值守的安检口,只剩下一个人忙前忙后。12月25日申通地铁集团发布公告,发车间隔将拉大:“近期上海地铁每天将根据线网实际客流和员工情况,动态调整全网络各线路运能。届时,市中心区段高峰时段运营间隔约5分钟至7分钟,部分线路最大运营间隔约10分钟。后续将会根据客流和员工返岗情况及时增配运力。”

12月的前两周,上海中小学和高校中奥密克戎传播的速度也突然加快。上海市教委宣布,上海中小学校自12月19日起,除初三、高三年级外,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全国各所高校也将教学改到线上,期末考试改为线上考试,这样,不少学生选择提前返回家乡。

城市安静下来,原本拥堵的道路变得畅通,商场里顾客大幅度减少。

被买光的退烧药

12月13日是周二,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大楼内,原本没几个人“光顾”的医务室门外排起了长队,这景象是保健医生工作十多年都没见过的。员工们需要的药物基本上就是三种:退烧药、感冒药、咳嗽药,中药西药都可以。很快,本来就没有多少库存的医务室里,这三类药都开光了。单位微信群里有人发消息:“医务室没药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吧。”

办法其实并不多,因为闻风而动备药的人群,已经把药店和医院的药抢得差不多了。

过去的两年多,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四类药品”在零售渠道的销售被严格管理,“四类药品”指的是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药物,目的是避免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自行服药治疗而无法监测到。


2022年3月,呼和浩特市一家药店因为销售“四类药品”被立案调查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条”。而在此之前的几天,北京等城市对“四类药品”的销售管理作出调整,购买这类药物不再实名登记。

一些敏感的市民马上意识到,防控政策调整后必然会有大面积的感染出现,备一些针对奥密克戎感染症状的药物,图个安心。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明确地预测到,他们可能过不了几天就会用到这些药。

奥密克戎快速传播开始比较早的北京,“抢药”也发生得早一些。12月初媒体就有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药店店员表示,“昨天开始,布洛芬就卖光了,但其他退烧药还有,我们会针对缺货的药物尽快进行补货。中药如连花清瘟可能目前北京多数药房都比较难买到了,预计过两三天会到一批货”。


12月15日,北京市民在海淀区一家药店外排队买药 总台记者 管昕 摄 图片来源:央广网

但后来零售药店缺货的情况并没有像这位店员预计的一样改善,而且,药店货架被买空的现象已经蔓延到各个城市。

12月22日晚间,记者在上海市宝山区的一家零售药店看到,退烧、止痛、感冒类药物一件也没有,止咳药只剩一种——枇杷止咳糖浆。这家药店的线上销售因为叫不到外卖小哥而停止,尽管夜间寒风阵阵,店员还是大开着店门保证空气流通,收银店员带着N95口罩,看起来精神萎靡。

上海的邻里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互帮互助,上一次是今年春天封控期间大家共享着紧缺的物资,这一次则是“有药出药”。


寻药小程序

12月20日,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找药小程序,协助“民众之间药物共享、互帮互助”,一时间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小程序页面简明地分成“我需要药”和“我有多的药”两部分,用户打开小程序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在位置附近居民发出的需求。记者打开小程序看到,大部分需求是“布洛芬4颗”“对乙酰氨口服溶液”“美林”……

为了缓解缺药难题,不少地方迅速地拿出了应对措施。12月17日,苏州部分核酸采样屋改造成发热诊疗站的新闻刷屏。居民到诊疗站进行就诊后,就能马上开药,而且联网医保。几天后,苏州的做法被全国很多城市效仿,对新冠发热患者的医疗服务,做到了靠前一步。


2022年12月22日,浙江杭州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便民发热诊疗室正式投入使用

还有一些城市,向居民免费发放退烧药物。

安徽安庆、河南驻马店、广东东莞、海南海口等城市,一些零售药店将布洛芬等紧缺的药物拆零免费发放给居民,有的药店门口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当然,紧缺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法人员高价倒卖药物的现象,一瓶美林甚至被炒到几千元。

针对强生旗下美林、泰诺等退烧产品在国内局部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强生方面12月16日回应称,日前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的工厂已将产能提升至最高水平,并在亚太供应链网络中优先供给中国市场。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优化生产设施等计划,以期进一步提高产能。

事实上,无论是布洛芬还是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中国都是生产大国,中国生产的这两类药物过去不仅能够供应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但是,常规的市场供应量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家户户囤药,必然会立即出现短缺。

单纯按照生产能力而言,中国制药企业仅需要几天就能生产出大量的药物弥补市场短缺,但问题是,布洛芬等药物一个家庭的消耗量也就是一盒,企业也必须考虑很快就要到来的产品过剩的问题。

绷紧的医疗战场

1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发热门诊量一天的接诊量为867人次,急诊科则高达1351人次。其中,120救护车送至急诊的患者有114位,这个数字是平时的5倍左右。而与此同时,仁济东院急诊科原本31位医生,只剩4人尚未感染,护士的感染比例超过60%。

急诊医护人员八成倒下的情况下,医院急诊仍然敞开大门接收患者。


仁济东院急诊大厅里,走道上放满了留观床位。李楚悦 摄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陈医生(化名)是上海市一家二级医院的呼吸科医生,12月24日这天起床觉得自己喉咙有点不舒服,她工作的医院已经减员严重,不得不按照轻伤不下火线的标准要求医护上班。陈医生当天晚上应该要到发热门诊支援,她打算好只要症状不严重就去上急诊。但到了下午,陈医生体温上升到39.2度,最终还是请假了,因为这样的高烧再坚持上班,可能最后反而给医院添麻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钱义明介绍,近几日,医院发热门诊单日就诊逼近1000人次,是平时的5倍。就诊病人翻了几倍,医生则面临“战斗性减员”,令人揪心。

为了缓解大医院发热门诊压力,12月19日起,上海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分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上海市卫健委介绍,12月23日,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接诊发热患者40338人,较前一日增长5.6%,占全市发热诊疗量比例达到50.2%。相比之下,市级医院发热门诊占比已从58%降至18.7%。

当然,社区医院也正在面临严重减员和就诊人数增加的双重压力。“12月15日前都是来开退烧药、感冒药的,后来药没有了,其他科室患者少了,发热门诊开始忙起来,大家都去支援。”上海一家社区医院的医生,简要地向《新民周刊》介绍了过去十天情况的变化。

她所在的社区医院有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感染,坚守岗位的是剩下三分之一没感染的和最早一批症状缓解后返岗的医护人员。

医院里的其他科室,也在“坚持”。上海一家专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12月25日这天记录道:“昨天值班的小伙伴值班中高热,正式退出决赛圈了,偏偏一早还在做急诊。早早去接班继续急诊手术,合作上台的护士医生都是刚刚返岗的杨过们,整个手术室只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家雄说,耳鼻喉科因为需要患者摘下口罩检查,是高风险岗位,科室里十几名医护人员到12月23日只剩一人没有感染,但一些必须做的手术和治疗没有停,工作没有停下来。

近两周,上海120需求也出现了激增,急救系统紧急招募志愿者,首批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已经于12月25日上岗。上海松江120面向社会招募工作人员,几天里就有80多名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报名。120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上海120急救车以24小时为一班来排班,每一班出车达到30多次,24小时可以跑400公里—500公里,非常辛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医生顾新宇随120急救车工作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上海市卫健委组织7个中心城区派出医生191人支援市急救中心,组织15家三级医院45名麻醉医师支援市急救中心;各郊区卫健委组织区属医院56名医师支援郊区急救中心。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介绍,120接诊的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支气管炎的脆弱人群,有时候在路上就有风险,急需加强院前急救。麻醉医生是全科医生,派出麻醉医生跟随救护车,可以第一时间以最专业的技能为患者展开救护,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疗系统不仅缺药、缺人,还缺血。

近日,全国多个城市发布献血倡议,希望市民献血以缓解血库告急的情况。北京市通州卫健委12月23日发布的倡议中提到:目前,区中心血站每日血液采集量不足正常采集量的30%,各类库存血液已达最低警戒线,难以满足接下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

让人略感安慰的是,最艰难的时期可能不会持续太久。12月26日的上海,几家大型网上买菜平台的运力明显恢复,路上汽车又多了起来,这一天上海地铁总客流量有所回升,达到343.7万人次。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本文标签: 急诊  退烧药  仁济  治疗  医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