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动症孩子妈妈的“自救”:一周四天被请家长,最怕手机铃响

时间:2024-04-20人气:作者:未知

一个多动症孩子妈妈的“自救”:一周四天被请家长,最怕手机铃响

日前,红星新闻报道了武汉一名“多动症”男孩被同班同学的家长们集体要求转学一事,引发众多家长关注和讨论。不少家长表示,自己孩子班上也有类似的“熊孩子”,既让他们同情,更让他们头疼。

作为一名多动症孩子的妈妈,李女士将新闻看了很多遍,还分享到了“患儿家长群”里与大家一起探讨。“他们现在经历的我都经历过,真的很难。”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示意图据IC photo

一年以前,李女士的儿子贝贝尚未确诊多动症,因频频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被找家长,“一周上5天课,我有4天会被老师单独沟通,家长群里更是不断点我名。”李女士那时候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处理儿子的“烂摊子”,“对不起”成了她最常说的话。

直到2023年5月18日贝贝被确诊为多动症,李女士才明白,“所有行为有了答案,原来他不是坏孩子。”也正是从那时起,李女士开始了她与儿子的“自救”。

不同

儿子老是“惹事”

除了道歉“我能说什么呢”

发现贝贝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在他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

那时候,李女士就发现,贝贝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和谁都可以一起玩,他会选择性地和小朋友玩耍。而且,贝贝总是比别人灵活一些,每天会有很多问题缠着李女士解答。

上幼小衔接班时,李女士将贝贝转到了一所新的幼儿园。或许是无法适应新的班级环境,从那时起,贝贝开始不断和同学发生矛盾与冲突。

有一次,贝贝和同学争抢一个玩具时,突然用嘴将对方的胳膊咬了一口。李女士感到不解,“别人想要一个东西都是用嘴说,为什么贝贝不能表达,要用嘴咬人?”尽管很疑惑,但她并未往其他方向想。

没多久,贝贝又因动手还击了侮辱他的同学,被找了家长。在与老师沟通中,李女士了解到,贝贝除了有动手的行为,有时候还会无意识地伤害其他小朋友,“比如他手里拿着根跳绳,他就会甩来甩去,当绳子打到别人,他却不知道。”

小朋友间的摩擦不断,家长间的矛盾便开始显现。


家长沟通群截图

在只有25个家长在的沟通群里,李女士遭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攻击”。有四五名家长轮番在群里点名质问李女士,为什么贝贝要打自家孩子,希望李女士能给个说法。几乎没有家长帮李女士说话。

“除了说对不起,我能说什么呢?我的孩子确实打了别人的孩子,的确给别人造成了困扰。我发现我的孩子在控制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如别的孩子。”

在李女士的记忆里,那段时间每周5天课,她有4天会被老师单独沟通,以致于她特别害怕自己的手机响,因为一旦电话响了,她就会下意识地以为是不是贝贝又做错了什么事,那么她又需要请假去学校处理,还要到处给别人道歉。“我真的想关机算了,但又不得不面对。”


在家长沟通群,李女士向其他家长道歉

贝贝老是“惹事”,甚至被人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让李女士觉得自己的家庭教育很失败。因此,每次贝贝犯错回家后,她与丈夫都对孩子非打即骂。

李女士说,他们也试过和孩子“谈心”,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不能这么做了”,贝贝每次都会哭着说“知道错了”,但没过多久还是会再犯。

确诊

孩子患有多动症

曾经的问题有了“答案”

在贝贝又一次被找家长后,李女士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在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便将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想法告诉家里人,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老人们认为,李女士属于“没事找事”,“小孩子都这样,长大就好了。”渐渐地,李女士也认可了父母的说法,觉得贝贝只是不适应新的班级,等到了小学就好了。

然而,到了一年级后,贝贝的改变并不大,特别在行为方面依旧“与众不同”。比如,老师要求大家列队站好时,贝贝站不住,会时不时地捅一捅前排同学;在老师上课时,别人都安静地坐好听讲,贝贝却会趴在桌子上玩铅笔、玩橡皮;在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时,贝贝甚至会不听指挥地乱跑,乱蹦。

真正让李女士意识到孩子可能“有问题”,是在去年5月。“当时老师给我发微信,说贝贝在地上爬,扰乱课堂纪律。”李女士翻出了当时老师发来的照片,是在一个阶梯教室里,其他孩子都整齐地站在台阶上,只有贝贝一人仰躺在阶梯上,自顾自地玩着。

李女士当即向单位请了假,在贝贝下课后将他带去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专业测评,医院出具了诊断书,表明贝贝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当时,李女士忍不住地哭了,“心情很矛盾,既有为以前种种行为找到原因的释然,又有对多动症的焦虑。”



贝贝的诊断报告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临床上,多动症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注意力缺陷型,主要是注意力的选择、维持、转移发生障碍;二是多动冲动型,以多场合、持续性地难以自控为特征;三是混合型,即以上两种类型都有。

“贝贝是多动或冲动型。”贝贝确诊后,李女士的生活变得紧张起来,她开始不断搜寻有关多动症的资料,试图找到一个最佳治疗方案。然而幸运并未降临,李女士的丈夫也在这时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我一下子就被打倒了,两三天整个人都说不出话了。”极度崩溃的李女士想过轻生,但她又放不下孩子,认为自己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就应该负起作为妈妈的责任。

“自救

从改变自己开始

孩子并非“无可救药”

四五天后,想通了的李女士开始“自救”。

起初,她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求医。“我在网上搜了很多东西,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纸空谈。”李女士说,她看过很多网上所谓的实例,但最后都是推荐课程或药品;也看过不少专家文章,但太多专业性的东西,她根本看不懂。无奈之余,她又想起朋友推荐的心理机构,便试着与机构对接,听取一些专业意见。

那段时间,李女士总是请假,带着贝贝的病历奔走在各大心理、康复机构里。她记得,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有机构联系她说想试着接收贝贝,她请假冒雨回家拿病历,倒了好几次车才赶到机构里,和康复老师进行沟通。当时刚好有一堂关于多动症的免费讲座,李女士便忍着饥饿捱到讲座开始。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认为什么是多动症?’”李女士说,那一刻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并告诉老师她眼中的多动症不是一个好事,不仅折磨她,还将一个好好的孩子变成了恶魔。后来,老师邀请李女士加入到其正在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里,并让其接连上了几堂家长课。

“我学的第一课就是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包括认知、态度、方法等。”李女士说,上了几堂课后,她便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换位、平等地与贝贝交流。

“举例来说,孩子以前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否则就会哭会闹、摔东西。以前我会认为是打得轻,需要‘以暴制暴’。但现在我会给孩子发泄情绪的空间,等他发泄完了,便问他认为自己做得对吗?理由是什么?帮助孩子建立辩证的思维,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

另外,李女士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沟通,“以前只要老师一说贝贝怎么了后,我就会立马道歉,觉得自己‘低老师一等’。但这并不是好的沟通方式,对于多动症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联动起来。”

李女士说,现在她会在老师反馈问题时,询问老师“针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做什么”,并请老师在学校及时观察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减少或纠正过来,“这样,我就可以根据老师反馈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孩子管理。”

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也不可或缺。

据李女士介绍,二年级上学期,贝贝换了新的班主任。这位老师在得知班里有同学对贝贝有一些偏见后,便专门为其上了一堂“绘画课”,让所有同学通过给人物画像上色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学着理解、帮助别人。同时,学校的其他科任老师,也会在日常行为方面开始对贝贝有侧重地观察、帮助。

“贝贝智力是正常的,并不适合去特殊学校。但我会让他在假期接受专业的治疗。”李女士说,据她了解,当前社会100个孩子里就会有6-8个多动症孩子,贝贝只是单纯的多动症并没有其他问题,“孩子需要的是行为治疗,是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就算我们把孩子送去特殊学校,家长不改变也根本帮不到孩子。”

因此,李女士给贝贝联系了一家专门的康复治疗机构,每个寒暑假的工作日,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做2个半小时的行为训练或情绪管理,“多动症是需要社会包容的,但不能依靠社会无底线的包容,我们孩子打扰冒犯到其他人是事实,所以我们家长更加需要为孩子努力,想办法让他融入社会。”

从确诊到现在,近一年时间里,李女士很少再被找过家长,反而从各科老师或其他家长口中得到了许多正向反馈,“他还是坐不住,但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了;他还是会和同学发生矛盾,但他学会了控制自己,不再还手,试图去讲道理。”

李女士认为,多动症的孩子并非无可救药,也并不是不能改变,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需要正视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途径,“希望公众能够了解、认识多动症,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也希望所有多动症孩子家庭能够重视孩子,正向引导孩子,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罗梦婕

编辑 潘莉 责编 李彬彬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